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华大文学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77|回复: 62

[征稿启事] 第十六期《韵律诗歌》征稿启事(投稿请跟贴;截止日期:9月15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3 12: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六期《韵律诗歌》征稿启事
      汉语言诗歌自古“风骚并举”,韵律悠远。亘古至今,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澎湃诗歌的激情,徜徉诗歌的韵律,激荡诗歌的情怀,讴歌社稷,情志民生,咏唱时代。一部中华史,就是一部诗歌史;一部诗歌史,就是一部诗人史;一部诗人史,就是一部诗人心灵史。
      就文学体裁而言,诗歌是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语言节奏的和谐性,是诗歌语言形式的本质属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唯一标志;韵律是诗歌的核心要求和标志性象征,诗行内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和诗行外语言节奏的和谐性,相辅相成于诗歌抒情言志的思想意旨之中;按照诗歌的韵体和律体所划分的“通韵齐言诗歌”“通韵杂言诗歌”“变韵齐言诗歌”“变韵杂言诗歌四种诗歌体式,是对汉语言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两大纵向体式横向之最基本分类。
     《韵律诗歌》作为中国韵律诗歌学会的机关刊物,秉承“诗必韵律”的优良传统,在铿锵的韵律中,在鲜明的节奏中,在跌宕的情感中,追寻诗歌的古轨,探求诗歌的真谛,梦想诗歌的境界。
       海纳百川,方成汪洋。《韵律诗歌》坚持开放式办刊方针,面向全球,热诚欢迎诗歌爱好者和创作者,把你们在千年积淀的文化深处,爆发的火山喷发般的灵感;在追求美好的本性和言志理想的激情心底,绽放的与时俱进的花蕾;在反映民生、民情、民意的时代大潮中,扬起的求索和谐的云帆;在华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吹响的高亢嘹亮的号角……都投向《韵律诗歌》。
     《韵律诗歌》宽广博大的胸怀,雄浑雅致的风格,精益求精的原则,将是您制作诗意人生的精美大餐,展示心灵世界的壮美画卷,喷薄风雨炎凉的温暖家园。
       高歌韵律,吟颂中华。《韵律诗歌》将高举韵律诗歌伟大旗帜,为开创继唐诗、宋词、元曲之后又一个辉煌的诗歌时代而奋斗!
       征稿细则如下:
       一、题材:
      倡道德而遵法律;弃低俗而追高尚;唾卑鄙而怀善良;处中华而揽环球;谈古事而鉴今朝;志山河而咏社稷;思庙堂而忧江湖;走边塞而抱中原;看霞光而赏月华;穿春秋而越冬夏;赞和平而恶战乱;喜富强而患安危;歌繁华而叹炎凉;历顺境而趟坎坷;经霜雪而过风雨;碎屑小而砺身心;穷短暂而誓永恒;彰正义而明真理;抒至情而沐伤感;赋逝水而浴流华;闻鸡鸣而挑灯晕;究人生而立天地;喷浩然而吐块垒;收万物而拘一意;承韵律而谐节奏;驱汉语而驰诗歌。
      二、体裁:
      1、古典格律诗歌
     2、古典风体诗歌
     3、现代风体诗歌
     4、现代格律诗歌
      三、用韵原则:
      1、古典诗歌的用韵原则是:“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参照《诗帜》之“诗歌韵表”、《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等。)
      2、现代诗歌之现代风体诗歌和现代格律诗歌必须使用新声韵。(参照《诗帜》之“诗歌韵表”)
      四、投稿数量:
      四大体裁,每种体裁每人限投两首。现代风体诗歌每首不超过20行。
      投稿时要标明诗歌体裁,古典诗歌要标明用韵情况。
      五、投稿方法:
      (一)网站投稿: 《韵律诗歌》第X期征稿启示 →直接跟贴回复即可。
       (二)信箱投稿:479508561@qq.com     
      六、录用办法: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投稿作品进行初审→复审→终审→录用,录用稿件在 “中国韵律诗歌网”“《韵律诗歌》编辑部”公布,并寄阅样刊(暂无稿酬)。
     七、网络支持:中华大文学网
     八、编辑出版:《韵律诗歌》编辑部
    九、编委联系方法:
      1、网内留言、发贴(定回复)。
      2、主编电话:13996628811
      3、主编QQ:479508561
      十、注意:
      1、所有投稿者必须同意编辑有修改稿件的权利。如不同意,请注明。
    2、所有投稿者文责自负。
                           
                                                                                                《韵律诗歌》编委会
                                                                                               (此征稿启事永远有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13: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末对联擂台赛

第140期优生联
上联:一路并肩,携手同心谋大举;【红梅】
下联:群英聚首,披肝沥胆划宏图。【王跃】

上联:各路文朋,同登韵网扬传统;【彭晓】
下联:八方骚客,齐聚海城话未来。【红梅】

十六字令·归家
郑剑平
家!
无论何时有热茶。
归家去。
夕日在天涯。

水无言诗歌四首
【1】秋

秋日极尽温柔
像一位阅历渐深之妇
花开是笑容
花落是笑容

把落叶通通吹去
斟一杯酒
烧一壶茶
寂寞与菊花
便分插在黄昏两头

2】乌衣巷

其实你没寂寞繁华
只是唐朝的诗人把你写的很邋遢
为此才一鸣天下

你还在吗?王谢堂前的燕子
朱雀桥边隐隐的野花
你还好吗?千年轮回的等待挣扎

其实你也不必嗟呀
世风的日趋渐下
也没能抹掩你独特的光华

你是平凡中的平凡
你是风雅中的风雅
你是乌衣巷寻常人家

听一曲小桥流水
望一眼乌衣巷深如画。

【3】时光重现
  
  有些时光一去不返
  有些时光就在眼前
  亲爱的,我想你
  反反复复,离离合合
  愿你我每日时光重现。
  
  生命之树不会永远
  此情直到海枯石烂
  亲爱的,我爱你
  生生世世,缠缠绵绵
  愿你我时光经久流传!
  【歌词反复演唱----】
  
  【4】问红尘
  
  红尘中多少男女
  为什么你我终相见
  红尘中多少恩怨
  为什么你我总纠缠
  红尘中多少爱恨
  为什么你我更感叹
  红尘中多少故事
  为什么你我又重演
  
  啊!亲爱的人
  我们是有缘相见
  我们是相处太难
  啊!亲爱的人
  我们是前世的等待
  我们是来生的期盼
  啊!亲爱的人
  我们是今生
  我们是今世
  哦,今生今世是无份也无缘
  
  啊!亲爱的人
  等再相见
  再相见我们已难。


五律.雅安平安(新韵)
文/王利民
蒙顶茶凋落,青衣江倒流。
西川失春色,蜀道降残秋。
风骤石飞鸟,雨疾泥走牛。
涅槃生彩凤,大爱锁蛮虬。

五律.惊梦(新韵)
文/王利民
昨夜惊魂梦,双亲影剪窗。
呼号风寂寞,牵绊雨彷徨。
屋静沙遮目,灯黑雪打墙。
羔羊知跪乳,不惑愧娇狂。

我是冬夜的寒风
文/王利民
我是冬夜的寒风
呼啸而过
沧桑而歌
月萧瑟 星婆娑

我是冬夜的寒风
行色从容
凛冽铿锵
冰如玉 雪飘香

我是冬夜的寒风
思念凝霜
牵挂结网
诉衷肠 谁复伤

祭 奠
文/王利民

我必须借助南飞的燕翼
才能看见枝头盘桓的秋天
也才能听见寒蝉唱晚

我必须借助明亮的雨滴
才能数清屋角纠缠的蛛丝
也才能记清度日如年

我必须借助穿肠的烈酒
才能麻醉火辣辣的想念
也才能纵情哭喊:爹娘啊 儿好孤单


浣溪沙  琴台怀古
老三届
月照平湖旧梦长,
子期风韵始张扬,
相知恨晚意彷徨。
春去秋来悲落叶,
魂飞弦断怨无常。
古台幽径叹苍凉。

五律  石榴花
老三届
绿映榴花艳,妖娆似火红。

腮边犹带雨,裙下自生风。

晓月春寒浅,丹墙夏露浓。

悠悠千子梦,化作万般情。

秋蝉
文/晚迟

世俗潺潺热忱
额头刻上缕缕伤痕
虚弱的秋风纷纷
谱就凄美的灵魂

飘散的落叶成墩
南下的雁被星辰指引
你就把名字剪碎拼成了自尊
生命的赞歌深沉

踽踽独行时分
严酷冬天即将来扎根
你就把剩下的形象绑捆
凑出一封信笺寄给未来的红尘

流淌的声音
仍打不开通向归家的门
你就把残留的神韵
交给大地来平分

三月的风[变韵杂言诗歌]
文/晚迟

推开三月的风,
滑入眼底是春天气息。

岸上,柳丝身披新衣,
正对着江湖梳洗。

路旁,对时间从不失约的梅花,
争先恐后把闪烁的目光收集。
而我的手臂,
却是甩不开埋伏在气流里的寒意。

我迷惑,谁偷拨了大地心跳的指针,
让阳光以清秀的体形,
覆盖潇洒山岭?
哦!是三月的风,
穿透时空隧道,
舒展神灵般晶莹。

我纳闷,谁默不作声指引季节转动,
让无数的牵挂奔弛?
哦!是三月的风,
写出千万个平平仄仄的字。
缝隙间生长出的各种姿势,
都是春天的每个故事。

游法源寺
子瑾
远离喧闹地,钟磬动长空。
青蔼触飞宇,灵鳌镇梵宫。
枝栖连翼鸟,院卧并柯松。
俯首听禅理,法正制毒龙。

潭边漫步
子瑾
夜雨晓初晴,树新百鸟鸣。
日出云色异,芦起夙风清。
氲氤蒸潭面,荷珠粘绿蜓。
惊蛙难觅迹,人踏岸沙行。

偶感
子瑾
同志无至好,苟利见分晓。
人前满面笑,背后一把刀。
显达黑砖掷,失志冷水浇。
亲情视粪土,友爱作灰毫。
鲜血染顶戴,泣涕变锦袍。
悲哀世不古,挚友何堪交。


夏日蝉鸣
关东农夫
夏日树阴听蝉鸣,燥热不觉思秋风,
远来客商串乡叫,烈阳求财比蝉声。
蝉声阵阵织夏歌,张扬酷署不消停,
若在长夏无蝉曲,谁还思念夏日景?

无题
关东农夫
谁人年少不疯狂?雄心堪比孙猴长,
十年磨励成剑少,我曾立志写文章。
莫笑少年不更事,有志却比无志强,
翩翩少年走到老,奋斗一生头才霜。

午后听蝉
作者一见
忽然地
就有了一丝蝉鸣
像是久远的记忆  从阳光灿烂的窗外
轻轻地飞来
轻轻地绕着我
而后
就从左耳飞进去   一直抵达我的内腔
在那颗跳动的心脏上
轻轻地潵下一束清凉的小雨
而后
就匆匆地  从右耳飞了出去
不知去向

我的心脏
就给激起了夏日的亢奋
它用疯狂的跳动
驱使着我   走出老屋
走上大街
去追赶    那声远去的乡音

阴天的日子
作者一见
阴了的
是谁的脸
眼睛也关闭了
一棵梧桐
就遮盖了  这个六月的天空

还是要出去走走
还是要抓一把麦芒
去刺破灰色的云彩  让那只乡村的喜鹊
迷跌在
城郊的花丛

喝火令*恼荷*新韵*文/小样

一场缠绵事,几多暗淡晨。
未经风雨总单纯。
纵是芳心依旧,从此懒红尘。

恩爱曾经久,相煎何必深。
天涯无处不逢春。
幸有天真,幸有寡情人。
幸有寡情人去,还我自由身。


喝火令*近日失眠难睡有感于此*文/小样
梦断知何处?夜醒怨竹床。
捻眉低首细思量。
不是倦秋时候,何故锁愁肠。

寂寞由来久,相思尽去藏。
此情无计可轻狂。
没惹春光,没惹满庭芳,
没惹旧愁新恨,空置两诗行。

建党92周年感赋
王宝琛/文
风雨行舟九二年,朝纲整肃任重坚。
发扬德政金瓯固,党稳邦兴谱巨篇。

小暑回故乡
王宝琛/文
暑日返乡门,挥汗蔬菜园。
午休凉爽铺,舒坦解心烦。

鹧鸪天•夜宿乐平里
郑之旺

毓秀钟灵别样天,大夫故里寄诗篇。
淙淙河水添幽意,阵阵蛙鸣唱稻田。
登阁顶,眺窗舷,咚咚鼍鼓似当年。
郢都剑气千秋在,屈子忠真万古贤。


七律 扇
老三届
炎炎夏日任张狂,搅动凉风贯玉堂。
我借蒲葵驱酷暑,君依红袖送馨香。
良工素绢留情短,妙笔丹青寄韵长。
一入诗词多感叹,桃花扇上泪千行。

秋蝉
文/晚迟

世俗潺潺热忱
额头刻上缕缕伤痕
虚弱的秋风纷纷
谱就凄美的灵魂

飘散的落叶成墩
南下的雁被星辰指引
你就把名字剪碎拼成了自尊
生命的赞歌深沉

踽踽独行时分
严酷冬天即将来扎根
你就把剩下的形象绑捆
凑出一封信笺寄给未来的红尘

流淌的声音
仍打不开通向归家的门
你就把残留的神韵
交给大地来平分  


夏日蝉鸣
关东农夫
夏日树阴听蝉鸣,燥热不觉思秋风,远来客商串乡叫,烈阳求财比蝉声。
蝉声阵阵织夏歌,张扬酷署不消停,若在长夏无蝉曲,谁还思念夏日景?  

无题
关东农夫
谁人年少不疯狂?雄心堪比孙猴长,十年磨励成剑少,我曾立志写文章。莫笑少年不更事,有志却比无志强,翩翩少年走到老,奋斗一生头才霜。  

午后听蝉
作者一见
忽然地
就有了一丝蝉鸣
像是久远的记忆  从阳光灿烂的窗外
轻轻地飞来
轻轻地绕着我
而后
就从左耳飞进去   一直抵达我的内腔
在那颗跳动的心脏上
轻轻地潵下一束清凉的小雨
而后
就匆匆地  从右耳飞了出去
不知去向

我的心脏
就给激起了夏日的亢奋
它用疯狂的跳动
驱使着我   走出老屋
走上大街
去追赶    那声远去的乡音  

阴天的日子
作者一见

阴了的
是谁的脸
眼睛也关闭了
一棵梧桐
就遮盖了  这个六月的天空

还是要出去走走
还是要抓一把麦芒
去刺破灰色的云彩  让那只乡村的喜鹊
迷跌在
城郊的花丛  

【喝火令*谁是谁的谁*新韵*文/小样】
一场缠绵事,几多暗淡晨。
未经风雨总单纯。
纵是芳心依旧,从此懒红尘。

恩爱曾经久,相煎何必深。
天涯无处不逢春。
幸有天真,幸有寡情人。
幸有寡情人去,还我自由身。


喝火令*恼荷*新韵*文/小样】
池水微微漾,清荷细细开。
云中谁把雨丝裁?
惊罢采莲人去,独剩我发呆。

俏丽凭何故?脱俗更不该!
料也无意惹尘埃。
待等秋来,待等雁成排,
待等一轮花事,寂寞几人怀?


喝火令*近日失眠难睡有感于此*文/小样
梦断知何处?夜醒怨竹床。
捻眉低首细思量。
不是倦秋时候,何故锁愁肠。

寂寞由来久,相思尽去藏。
此情无计可轻狂。
没惹春光,没惹满庭芳,
没惹旧愁新恨,空置两诗行。


喝火令*寄月*文/小样
倦笔无端懒,闲愁次第浓。
一杯酥酒醉残容,
怕对半帘明月,嗟叹与谁同?

寂寂深更处,悄悄逝水东。
睡里谁晓又匆匆。
不敢高声,不敢倚楼中,
不敢锦筝箫鼓,唯恐送成空。


六幺令*情为何物*文/小样
情为何物,一恨愁多少?
偏于转身之后,掬露怜芳草?
曾几兰心蕙质,尤任魂缥缈。
玲珑七巧,如今只剩,凝噎两行寄谁了?

再问情为何物?又恨相思早。
长夜月隐风悄,总有春声扰。
寂寞凭空对饮,叠作花间稿。
红颜易老,半生徒叹,乱绪满怀寄谁好?  


建党92周年感赋
王宝琛/文
风雨行舟九二年,朝纲整肃任重坚。
发扬德政金瓯固,党稳邦兴谱巨篇。

小暑回故乡
王宝琛/文
暑日返乡门,挥汗蔬菜园。
午休凉爽铺,舒坦解心烦。  

鹧鸪天•夜宿乐平里
郑之旺

毓秀钟灵别样天,大夫故里寄诗篇。
淙淙河水添幽意,阵阵蛙鸣唱稻田。
登阁顶,眺窗舷,咚咚鼍鼓似当年。
郢都剑气千秋在,屈子忠真万古贤。  
  
  
七律 扇
老三届
炎炎夏日任张狂,搅动凉风贯玉堂。
我借蒲葵驱酷暑,君依红袖送馨香。
良工素绢留情短,妙笔丹青寄韵长。
一入诗词多感叹,桃花扇上泪千行。


鹧鸪天二首
风儿
太极女
秀脚微抬动作轻,移身迈步气息宁。
腾挪闪转轻踢腿,搬捋搂推手慢迎。
身似柳,惹风倾,蛮腰略动定神凝。
西山红叶迎风舞,寄我巍巍不了情。

俏丽办公女
碌碌忙忙日近中,丢开工作健身行。
刚随音乐翩翩舞,又伴和风学燕莺。
舞蹈美,太极精,练多也可变娉婷。
闻说窗外春光好,赶快都来造个型。


七绝 田园春韵三十首
----田野耕夫
01-迎春
冷夜沉长寒绕空,残冬料峭雪梅融。
馨香暗送春来早,天霁清晖透日红。
02-望春
鹅黄漫洒染残冬,紫燕南回别绪重。
一曲莺歌情唱远,东风袖舞迓春容。
03-回春
夜闻风雨暗敲窗,晓见南归紫燕双。
春暖花开摇翠柳,冰融雪化漾清江。
04-孟春
阳光苏暖旧桃枝,又吐新芽蕾现姿。
驻足林园香意动,霞飞彩韵寄春时。
05-近春
远黛寒山近翠微,坡间淡绿缀花依。
春光明媚时不远,万紫千红又再菲。
06-探春
积雪墙头素隐庐,红梅一偶俏枝疏。
残冬难阻春光驻,更有东君又照初。
07-媚春
一夜东风落玉珠,催青岸柳翠姿肤。
梅菲疏影芬芳艳,早现春光明媚图。
08-醉春
灞桥垂柳醉河堤,风舞丝摇翠影迷。
都羡春光无限好,谁人留的景全齐。
09-驻春
柳絮轻扬玉缀槐,玲珑碎馥洒香街。
三春丽影芳菲驻,诗满田园情满怀。
10-仲春
万紫千红百卉开,家园绿影绕楼台。
春游何必寻名胜,神旷心怡景自来。
11-羡春
南山北岭绿如茵。陌上花开五彩缤。
珍惜华光留住美,多情总羡好时春。
12-芳春
千红万紫馥香芬,妩媚多姿百卉欣。
莫道春光贪艳色,只因煦日暖风熏。
13-熙春
南岭如茵驻绿魂,山腰紫气袅萦村。
推窗万缕晨曦入,一季春光盈满门。
14-游春
春光明媚退冬寒,四野温情吐绿丹。
美景招来游客醉,心怡神旷竞相观。
15-暮春
桃李樱梨花满山,腮红胭粉俏娇颜。
暮春雪韵霞魂景,旖旎风光多彩斓。
16-春草
向阳堤畔北沟边,小草尖尖露嫩鲜。
拂面春风葱大地,萧荒又绿满山川。  
17-春苗
冬眠雪野隐身娇,招手清风现绿苗。
蕴育严寒春季秀,金黄一夏浪翻潮。
18-春燕
紫燕双飞归旧地,寻栖老屋筑新巢。
和谐邻里相安聚,总有新朋续友交。
19-春柳
河岸灞桥堤畔影,谁裁柳叶似尖刀?
清风摇绿千棵木,春雨柔丝万缕绦。  
20-春山
远山浅黛翠林坡,近水微澜葱绿和。
陌上茵茵青草缀,园中艳艳诱娇娥。
21-春霞
凌寒不畏雪融花,一偶梅枝隔影斜。
小院芳菲关不住,香飞墙外迓红霞。
22-春花
翠袖纤飘裙舞黄,独弹清韵曲悠扬。
梅红有衬同来去,只为迎春早溢香。
23-春园
陌上黄花青草萌,田间暗绿叶丛擎。
东风唤醒休眠地,春雨催勤人早耕。
24-春颜
红绿葳蕤缀画屏,叶花娇艳秀廊亭。
一枝枯朽随风去,万木新苏今又青。
25-春溪
融冻溪流碧水澄,晨萦雾气伴阳升。
涓涓汇入江河涌,化作清涛万里腾。
26-春光
长堤岸柳掩江楼,雨打游丝探水流,
天霁云舒晴日照,春光一缕婉轻柔。
27-春色
放眼乾坤秀木林,斑斓美景雅园寻。
风光旖旎江南驻,姹紫嫣红北国侵。
28-春思
极目霜天思岭南,高山残雪蕴溪岚。
桃红柳绿田园翠,粉黛青峦碧水潭。
29-春情
一季春情如梦占,东风醉舞柳枝纤。
难抛傲雪寒梅俏,怎舍芳菲桃李淹。
30-春寄
几日欣荣一季衔,悠然迷醉景非凡。
素笺传字情留念,淡墨修书絮语缄。


七律 画春
---田野耕夫
梅红桃粉玉兰缤,拙笔轻描纸上春。
墨聚毫端凝郁翠,花开字里绽香醇。
含苞放蕊浓浓艳,剪柳飞丝淡淡茵。
酌句成诗吟绿意,遣词韵味写园新。


醉霓虹 闹元宵
(词林正韵)
----田野耕夫
唐人街旁,运河岸畔,看灯展,人涌潮扬。
炫目烁频摇,元宵夜,放霓光。
焰火缤纷寰宇灿,烟花璀璨浩天长。


俊女英郎,携童挽侣,逛花会,喜气洋洋。
欢乐闹通宵,龙腾醉,狮舞狂。
戏曲连台传国粹,清歌雅韵唱辉煌。


七律 上元灯会
(唐山丰南2013第二届唐人街春节灯会游园庙会)
----田野耕夫
湖畔龙城社火红,唐人街巷展灯隆。
临河古苑飞霓影,跨水新桥现彩虹。
十里歌台名曲靓,百摊食店美餐丰。
上元花会多游客,一派春光伴笑容。
(孤雁入群格)

七律 岁末怀岁
(新韵)
----田野耕夫
回首曾经多少事,扪心自问可怡然?
垂髫初涉艰辛苦,花甲终求福禄全。
宦海沉浮常过客,红尘冷暖总留贤。
清风伴我一生正,岁月悠悠几逝年?


五月的风[通韵杂言诗歌]


五月的风,从天际边缘吹来,
吹出纵横的富饶,
吹起阡陌的舞蹈,
金灿灿的麦穗,早向大地来报到。

蝴蝶轻盈飞入家门,
把印着驼红的微笑,
和着如莲的心事,
谱就一首温馨的歌谣。

喜鹊找来风流倜傥的树,
在枝干上停泊,又在枝上相互吵闹,
任夏日的骄阳熏黑羽毛,
嘴角的欢畅早往上翘。

五月风吹过之后,
田埂舒展了眉梢。
收割的姿势,
弓成一道最美的柳腰。

风吹走了春天,
但留下的烙印仍与成熟闲聊。
那额头上新增的皱纹,
是沧桑岁月永不磨灭的真实写照。

关东农夫三首
(一)
长白闲冬并不闲,早套爬犁入深山。
为柴不顾雪三尺,取暖何惧深冬寒。
落阳满载柴薪归,牛拉荷重上坡喘。
进村似鼠怕林政,提心吊胆入家院。
(二)
漫漫冬季夜最长,苍苍寒夜大月亮,
月明雪映赛白昼,玩童月下弄张狂。
学子寒假在抚琴,秀花苗凤聚姑娘,
翩翩少年喜上网,大婶“偷菜”下农庄。
(三)  
夜寒五更山乡静,谁家大叔劈柴声?
夜深声远娘嘱儿,学叔勤劳富才行。
懒汉暖窝弄梦呓,人不辛勤家难成,
姑娘不嫁无财汉,谁跟懒汉死受穷。

妈妈
一山半水
妈妈守护的那间厨房
永远都是儿子幸福成长的天堂
妈妈烧的菜香
总爱偷偷溜进儿的梦乡

每每想起妈妈的模样.
儿的心中总有份爱在流淌
朝着爱的方向
把思念寄予风中一路飘扬

每每想起妈妈的模样
儿的生活便充满了阳光
沐浴着爱的朝阳
漫山遍野的鲜花倾吐芬芳

每每想起妈妈的模样
儿的天空不会在迷茫
有了爱的引航
迷失的大雁从此告别了流浪

每每想起妈妈的模样
儿的胸膛燃起了攀登的欲望
有了爱的力量
再大的风雨也无可阻挡

妈妈守护的那间厨房
永远都是儿子幸福成长的天堂
妈妈烧的菜香
总爱偷偷溜进儿的梦乡

盘山雨望
醉径寒我行

居恒远景深烟里,
孤坐风尘绝壁松。
雨渐歇时云渐渺,
逍遥透悟隐山钟。

采桑子
醉径寒我行
残阳雨尽清霜影,未续秋笙。却见秋笙,迤逦轻澜水未平。
愁眉寻味听人语,故作无声。却作无声,难料寒蝉陡顿倾。  


日晚漫步
醉径寒我行
去家南行三余里,曰东鹿角。有道贯东
西,余家之圃于是也。时值傍晚,人影
欲归,颇觉清静,欣然遂意。始假日癸
巳岁六月初五。
日晚浓荫路,蝉清漫步寻。
闲闲兼默默,冉冉渐深深。
素爱容风色,独闻共乐音。


七绝·赏荷(平水韵)
如蓝

田田碧盖映湖光,挑水姑娘歇夏凉。
无意蛙谣莲入梦,有心小蝶盗鹅黄。


赏荷雅趣好清心,云逸风轻柳拂琴。
宾客动情惊艳处,青罗舞影入幽深。


七律·黄昏(平水韵)
如蓝
彩色长云红向晚,船帆归影淡疏烟。初星有趣窥风景,碧树无心掩俏妍。
把盏凭栏歌酒意,印章落日鉴流年。白沙鹤舞双飞处,浪漫鸥声送醉眠。
听然觉有韵,天道更无心。

雪花飞
作者:文兴
魂与青山共醉,乾坤梦晓桑田。
春雪纷飞意满,留驻川前。
身影何来瘦,知音笔下泉。
情到高悬月处,水漫丰年。


好时光
作者:文兴
夜语清芬同汇,红得了、柳丝垂。桃树落
花飞眼泪,春光最好诗。
问与天地力,洗目障、揽乡时。命比兰花
草,不忌月来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7 12: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守卫春天

作于2013-8-5

蛰伏了一个冬天的梦想,

终于被缓慢地请出了闺房。

心窗,在打开的瞬间,

看见呼来唤去的春风,

撂倒了所有的寒凉。



那‘红梅阁’前的连绵梅花,

掰开了一世的运筹,

迫切把快活的心情,

绽放在光秃秃的枝头。



行人如织的脚步,

让熟悉的记忆三五成群排列。
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眼神,

都找到了从前的喜悦。



无需要任何构思,

一路收获的感动,

都是别样青春,

把剩下的位置来填空。

注:‘红梅阁’位于常州市红梅公园内,建于北宋年间。每年,常州市政府在‘红梅阁’前都要举办梅花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8 09: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国庆长假返校途中作共二百六十文》



    国庆长假日,心无所适处。
    有朋远方来,问其远方故。

    一涕一茫然,千里音信无。

    狂为子孙嗣,徒有晚生名。

    感此良久立,自愧多不如。

    揽衣起顿容,驱车归梓土。

    隐约有人影,立于门前树。

    见我登门至,颜开泪沾袖。

    久做异地客,情浅不知趣。

    重今茅茨归,噫耶还无语。

    伯父白发生,伯母人更瘦。

    祖母气尚好,祖父难寸步。

    问寒身上衣,复观躯体肤。

    揽入堂上坐,酒肉充饥腹。

    携婶至前檐,待我如生母。

    带锄田野下,清我富贵菊。

    野山孤村寂,况值时正秋。

    童叟相携行,男女无事奴。

    不闻钓鱼岛,又无世网拘。

    身闲乃当贵,心足即为富。(1)

    门前千峰起,如波峰头聚。

    屋后有青松,年年绿悠悠。

    屈膝捶祖背,端茶敬我叔。

    身多不如心,而今又将去。

    愿天佑我亲,祈地保我故。

    织桑耕作农,寿应与天齐。



注:(1)出自白居易《春居》
     (2)“不闻钓鱼岛,又无世网拘。”说的是农村人情淳朴、与世隔绝







                              【作于公元二零一二年十月六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8 23: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醉径寒我行 于 2013-8-8 23:50 编辑
于进水 发表于 2013-8-3 13:50
周末对联擂台赛

第140期优生联


于会长,这里有误可说:这首诗在您的复制帖中少了尾联两句。
日晚漫步
去家南行三余里,曰东鹿角。有道贯东
西,余家之圃于是也。时值傍晚,人影
欲归,颇觉清静,欣然遂意。始假日癸
巳岁六月初五。
日晚浓荫路,蝉清漫步寻。
闲闲兼默默,冉冉渐深深。
素爱容风色,独闻共乐音。
听然觉有韵,天道更无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8: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醉径寒我行 发表于 2013-8-8 23:45
于会长,这里有误可说:这首诗在您的复制帖中少了尾联两句。
日晚漫步
去家南行三余里,曰东鹿角。有 ...

OK~~
谢谢你的提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0 05: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鸿硕a 于 2013-8-15 08:42 编辑

中国诗歌形式沿革考略
                     ——从中国诗歌形式的源流谈新诗形式的建立
  
   “五四”以来,新诗形式及发展道路问题引起了人们的热烈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管怎么说,我认为:横绝千古,雄视百代的中国作风、中国气魄的中国诗体在中国这块素有诗国之称的土地上,自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它的支配地位不是外来诗体所能更易的,外来诗的营养和形式只能融于中国诗体中。
    本文试就中国诗的源流问题加以阐述,在此基础上探讨新诗形式及发展道路问题,就教于读者。
    一、关于中国诗的源流问题
   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这就是说四言诗体衰微后楚辞继之,楚辞诗体衰微后五言古诗继之,五言古诗衰微后七言古诗继之,古诗衰微后律诗继之,律诗衰微后词继之。此种提法我觉得不妥,需要探讨。
    我认为:我国古典诗歌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始,在形式上分两大系统。即:
《诗经》—五言—七言(音步整齐系统)
《诗经》—楚辞—乐府歌诗—杂言古诗—词—散曲(音步不整齐系统)
       理由如下:
    其一,从音乐角度来说,音步整齐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基本上受雅声化梵声制约;音步不整齐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基本上受雅声化楚声制约。当然,在雅声融化梵声、楚声过程中,这两大系统之间不可能不互相影响。
   何以这样说呢?《诗经》中有雅与南(周南、召南是十五国风的一部份。)两种声调。雅声即华夏正声,南声即江汉流域楚声。《左传》昭公六年载:王子朝叛败后,“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给楚国带来了华夏文化。因此,南北文化在楚国相融合,楚声也就变成了雅声化的楚声。《楚辞》就是雅声化的楚声,它是在楚国民歌基础上,打破《诗经》四言方块式的基本格调,吸收散文笔法创造的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新体裁。
    乐府歌诗分为郊庙、燕射、鼓吹、横吹、舞曲、相和、清商、琴曲等。汉魏以来的相和、清商曲属于雅声化的楚声系统,是乐府歌诗主体。依相和、清商配制的歌词多是“街陌謠讴”,是乐府歌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许多作品是汉乐的精华。
  《旧唐书·音乐志》(二)云:“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又有楚调、侧调。楚调者,汉房中乐也,高帝乐楚声。故房中乐皆楚声也,侧调者生于楚调,与前三调总谓之相和调。”而清商“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
   在《仪礼》、《燕礼》中注云:“弦歌周南、召南之歌,而不用钟磬之节,谓之房中者,后夫人所讽诵,以事之君子。”可见房中乐即周、召二南(中原雅乐须用钟磬之乐器,相和系俗乐须用弦乐器)。清·朱乾《乐府正义序》云:“以三百篇例之相和杂曲如诗之风。”我以为前人的考证是对的。可见,相和、清商与周、召二南(即楚声)一脉相承的关系。
    楚人刘邦建立汉朝,爱听楚声,楚声盛行全国,雅声化的楚声成了华夏正声。曹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不但酷爱清商乐,而且,亲自制作了不少歌词配合音乐演唱,《魏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太祖好乐音,娼优在恻,常以日达夕。”清商乐升入了贵族之林。两汉之际利用相和、清商等曲制作了大量乐府歌诗。这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我国文学史上形成的又一座高峰。由于当时五言诗占主导地位,乐府歌诗受其影响颇大,当时,大部分也是采取五言形式。
   与此同时,五言古诗出现了“腾踊的局面”。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成为五言之冠冕,从而确立了五言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五言诗确立后,音步整齐系统就朝着格律化的方向发展。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汉时,印度声明论(音韵学)随佛教传入汉地,胡僧学汉文,利用梵文字母注汉字音,汉儒接受这一启示,用两个汉字当作字母拼汉字音,因此,发现“反切法”。雅声吸收梵声,创立了音韵学,运用于文学。诗人们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追求诗的音乐美,依据汉语一字一音的特点,在音步整齐的系统中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是完全可行的,因而建立起格律来也就势在必然。魏·曹植最先将其运用于文学,如:“孤魂翔故宇,灵柩寄京师。”(《赠白马王彪》),“激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情诗》)等句,平仄谐调,与唐律基本暗合。 两晋之时,相和、清商经过荀勖一番大整理,就更为雅化了,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后,清商旧曲虽然衰亡,后来又出现了清商新声,(“吴声”、“西曲”、“江南弄”等),南朝依据这清商新声又制作了大量的乐府歌诗,收集在《清商曲辞》中,其中,“吴声”、“西曲”歌诗居多。
   与此同时,音步整齐系统的格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方面成就最大者当推庾信。范文澜先生说:“庾信上集六朝精华,下启唐人风气。”(《中国通史简编》)他的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从句数、章法、对仗均为唐律的先驱。
    隋灭陈后,沿用清商乐曲,特置清商乐署。
    到了唐代,音步整齐系统终于发展到“律切精深”的程度,雅声化的梵声成了华夏正声。
    至于为什么继四言之后出现的诗歌主要形式是五言而不是六言,继五言之后出现的诗歌又一主要形式是七言而不是八言呢?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四言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邪。”这是因为五言句所包含的词和音节比四言句多,运用起来申缩性比较大,所以,在表达上更灵活,更方便些。
   在音节方面,我们可以拿七言形式和八言比较,七言和八言虽然用的都是四个音步,可是八言只有双音步,仍不如具有单音步的七言变化多,用近体诗的基本平仄格式来表示,八言只有: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二种形式,而七言则有: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四种形式。
五言和六言的情况同理可证。
    可见,五言比六言,七言比八言更能充分地表达感情,这就是为什么是五言而不是六言,是七言不是八言的原因。
    不采用九言以上的长句形式,这是旧诗吟咏的调子不宜再继续加长的缘故。
    基于上述情况,又由于近体诗本身的造诣很高,这也就是近体诗自唐以来一千多年间在形式上没有多大发展的原因。有鉴于此,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指出:“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陈套,豪杰之士,亦难于中自出新意,故往往遁而作他体,以发表其思想感情。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今不如古,余不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这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之齐天大圣者,大可不必动
手。”——这不仅就其内容而言,也是指它的形式。
   当然,这不是说,在上述情况下,原来近体诗的形式就不能再发展了。由于语言的变化(包括四声),近体诗原来的格律有些已不适合现在语言的特点,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多元新体,使其造成更美的音响。近体诗原来的形式也不是不可以运用的,当代许多人就是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不朽的诗篇。所谓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作才能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音步整齐的近体诗日臻于完美的时候,音步不整齐系统也与之并驾齐驱。李白具有豪放壮浪的气质,多作古诗、才高气逸,句法参差错落,变化无穷。他给我们留下了九百余首诗,其中五言近体诗七十余首,七言近体诗只有十几首。古体诗、绝占他全部诗作的90%,而他的古体和绝句又写得最好,风格与屈赋非常接近。就其主导倾向而言,如果说李白是古代诗歌音步不整齐系统的最高成就的伟大代表,那么,杜甫则是古代诗歌音步整齐系统最高成就的伟大代表。杜甫是集大成诗人,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郭老贬杜的观点是不足取的,“双子星座”还是“双子星座。”
    隋唐两朝,胡乐盛行,是汉乐与胡乐融合发展的时代。雅声化的相和,清商和燕乐(胡乐)吸收了雅声化梵音的格律成就,出现了新的华夏正声,形成了新的长短句——词,进而,形成了曲,这正是语言高度融合的表现。
其二,宋人王灼就说过:“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碧鸡漫志》卷一)这里说的今曲子就是词(词起初是按曲子来唱的)。王运熙先生也指出:“乐府歌诗始于汉,至唐而长短句代兴。”(《乐府诗论丛》)这里说的“长短句”就是词,他们都说到了词直接来源于乐府诗的问题,我以为是对的。
   词和杂言古诗仅仅有两点不同:第一、词多律句;第二、杂言古诗句子长短随意,而词句子的长短则是由词调规定的——词调不同,词的字数、句数、句子的长短也不同。说来说去,最根本的还是差在一个声律的问题。可见,词由杂言古诗演变的痕迹。
    其三,我以为这两大系统一直是并存的。翻开中国文学史,这个问题就很清楚。在四言、五言、七言这些音步整齐的诗出现的时候,就有长短句出现,并且,写出了许多好作品。
   《诗经》中的作品,虽然基本上是四子句,但二子句至八字句也是不少的。楚辞绝大部分是用四、六字句写的,也兼有其他的杂句,就其整个文体来说是参差错落的。到了汉代,在五言诗体酝酿时,就有一些长短句出现,如:汉郊庙祀歌:“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地/偏观是邪为何/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訾黄其何不来下。”
    特别是在民谣中随处可见。如:“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卫皇后》,见《史记·外戚世家》)“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石牢歌》见《汉书·石显传》),等等。
    到了唐中叶,民间便流行着一种小调,是用长短句来表现的。“敦煌曲子词”的发现,提供了这样的证明。
   自从齐粱诗人沈约提出“四声八病”以来,古诗就迅速向近体诗这方面发展,到了唐初在宋之问、沈佺期手里建立起来。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把近体诗推向了那个时代的高峰,达到了“律切精深”的程度。
   在近体诗极盛时期,五、七言形式已经停顿下来,不再增加音步和字数的时候,音步不整齐的新的形式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追求,诗人们运用近体诗的声律成就造成了新的格律形式的优美的乐章——词。文人中李白最早采用这种形式写下了《清平乐》、《清平调》等词。李白诗中说:“小妓金陵歌楚声,家童丹砂学风鸣”(《出妓金陵子呈芦六》)。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王建等人也相继采用了这类形式(在此之前,沈约、萧衍等人写的《江南弄》已具有了词的雏形)。
    到了宋仁宗年间,社会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首都汴京歌舞声伎的娱乐也随着都市的繁荣大大兴旺起来。当时,在柳永手里大大发展了慢词的形式,柳永慢词如《风归云》、《内家娇》、《倾杯乐》等都已见于《云谣集杂曲子》。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把词推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
    从上述近体诗和词的成长简略过程看,问题就清楚了,——音步整齐的近体诗和音步不整齐的词的形成都有各自演变的过程,声律运用的早晚决定了它们形成的先后。
    特别是以豪放著称的苏轼,积极致力于“词的诗化”,大大开拓了词的应用范围,“指出了向上一路,新天下人耳目”(《碧鸡漫志》卷二),为词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词毕竟不是近体诗“特殊形态”,而是别具一格的新形式。过去的一些文人他们也不承认词和近体诗是一家,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说过“词别是一家”(《论词》)苏门学士、“江西诗派”要人陈师道也说过:“苏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他们说“词别是一家”是对的,但是,把诗作为正统,并且,以“阳刚”和“阴柔”作为诗和词的分疆,那是不足取的。 “阳刚”、“阴柔”那只是作品风格问题,这两种风格并非唐宋始,古来就有之。诗风格有“阳刚”的,也有“阴柔”的,词的风格有“阴柔”的,也有“阳刚”的。甚而,有的二者兼而有之。“上巳清明假未开,小园香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游粱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晏殊《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又如:岳飞脍炙人口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和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前者是阴柔的,后者是阳刚的,可是,谁能说前者是词,后者是诗呢?
     我认为词之所以不同于五、七言近体诗,是在它的句法和韵律要受曲调约束。李清照在《论词》中说:“诗文只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五音”即“宫、商、角、徵、羽”,大抵相当于1、2、3、5、6。“五声”通常即“五音”,这里系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六律”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律是指用来定音的竹管,古人用十二个长短不同的律管定音,确定乐音的高低。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为阳律,叫“六律”;偶数为阴律,叫“六吕”。古书说的“六律”是包举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说的。
    唐诗是吟的,词当初是唱的。人们依照词牌子填词,而不是写词 每个词牌子都有各自不同的声情,比如《满江红》、《念奴娇》、《贺新郎》这一类词牌子用来表达激越豪壮的感情,《摸鱼儿》一类词牌子用来表达悲郁沉咽的情思,《八声甘州》一类词牌子用来表达苍凉悲壮的感触等等。不妨以《念奴娇》词牌子为例,抄录如下,加以探讨: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或作上五下四)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平(或作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或作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
(*号为韵脚)
    本调采用了入声韵,平仄相当灵活,上下阙的结尾两句和下阙开头起句都是抝句,加上句尾用仄声的占多数,使抝怒的成分远远超过了和谐的成分,迫使音响向上激射,因此,最宜于表达激越豪壮的情感。可见,词牌子的声情是和它的句法及其韵位的适当安排是分不开的。
  词的出现并没有使五、七言近体诗退让到次要的地位,而是二者共同占有支配地位。
二、关于新诗形式问题
    既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音步整齐系统发展到五、七言近体诗,音步不整齐系统发展到词和散曲,因此,中国的新诗只能沿着这两大形式发展下去,在近体诗的基础上,建立“齐言诗”;在词、曲的基础上建立“杂言诗”。
    在中国近代史上,新诗格律化的趋势早已透露了消息,很多老诗人都积极致力于新诗格律化的努力,闻一多先生开其端,做出了重大贡献。闻一多的《死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殷夫的《别了,哥哥》,朱湘的《采莲曲》,是新诗追求格律的名篇。徐志摩、卞之琳、田间、何其芳等人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1976年清明节天安门广场上悼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浩如烟海的诗篇中,绝大多数的诗作都是用格律的形式写的,又进一步透露了新诗格律化的新兆。新诗格律化这是中国新诗发展的必然。
    (一)关于音步整齐诗的发展前途
    在古体诗、近体诗的基础上建立“通韵齐言诗”、“变韵齐言诗”。五、七言近体诗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在诗歌创作领域中长期成为一种支配形式,并且,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成功,这不能说诗的格律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它是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今天我们不应当结束它的生命,而应当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去探索更广阔的途径,来讴歌我们的时代,使它的生命力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到底有没有这个途径呢?我认为是有的,这是我们民族语言使然。(见拙作《中国新诗格律问题刍议》)现就“齐言诗”的建立提出以下拙见:
    1.“相体裁衣”,不可千篇一律。押韵的样式要多多变化“不可太密,不可太板,不可太响。”(朱自清:《新诗杂话》)。句句押韵就变成了“柏粱体”(如曹丕的《燕歌行》),顺口溜不太好,又增加了写诗的难度,为什么魏晋以后逐渐形成的近体诗隔句押韵,值得深长思之。1918年6月8日胡适诤友任鸿隽写给胡适信中说“大凡有生之物,凡有活动,不能不一往不返,必有一个循环张弛的作用。”
    2.作新诗,表现现实生活,应当着眼于现代生活语言,而不是文言。鉴于复音节词汇日趋增多的特点,近体诗的字数、音步等应当有所突破。根据当前语言变化的特点,要想建立起严格的格律颇有困难。因此,要建立起齐言今风体、只要要求整齐的音步,整齐的诗节,注意平仄调剂,大体押韵即可。(注意:大体押韵不是随意,也应有规可循,所以有人叫半格律。(见拙作《如何构建中国现代诗歌的音律、韵律》观点系列<二>)。现代格律体音律、韵律应有严格规定。
      3.新体“齐言诗”建立过程中,不仅要对古诗和新诗沿革的经验认真加以总结、借鉴,而且,必须对现代语言规律特别认真地进行研究。
    (二)关于音步不整齐诗的发展前途
    在古风、词、曲的基础上建立“通韵杂言诗”、“变韵杂言诗”。自由诗尽管一度打破词的形式向前探索,在推动革命,推动新文化运功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它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不能抹煞的。但上百年来还没有摸索出一套成熟的路子,不上口,记不住,这是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历史上在“词的散文化”方面苏轼曾做过尝试,是不成功的。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词向自由诗方面演变是它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已引起文人们的注意追求;二是自由诗应当打破词的格律,在不束缚思想的前提下,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格律来,没有格律是不行的,这是中国新诗建立起来的关键。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诗必有韵,无韵不是诗。”应当是不争之论。当然,有韵也不一定是诗,音乐美是诗的必须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除此之外,诗主情,诗主意境,诗主语言精炼,诗主立意新,构思巧……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决定具体诗的品位高下。“律诗”叫法不科学,言外之意还有“非律诗”,古时指杂言古诗。须知,杂言古诗也有韵律,只不过没有近体诗那么严格,那么规范。没有韵律的诗不是诗。自由诗给人的印象就是不要韵律,没有韵律的自由诗当然也不是诗。“诗须废律”(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没有规矩不成为方圆,任何形式都有它的约束力。中国的自由诗必竟是中国诗,“自由”不等于不要格律,只不过格律不宜过严罢了。在这方面,鲁迅先生曾指出:“白话要押韵而又自然,颇不容易。”因此,杂言今风体诗只要做到“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剂,斯为足矣。”(钟嵘:《诗品》)做到这一点也是有规可循的(见拙《中国新诗几种体式构想》),这是就杂言今风体诗而言。杂言现代格律诗在齐言现代格律诗基础上建立。其格律要有严规定,但也要有变通。当然,这不是人为的规定而是依据客观规律来定。
    鉴于有些同志主张我们的新诗不一定要格律,在这里我也不禁要问:假使我们的新诗不要格律,“将许多分了行的新诗归拢起来,它与寻常的散文区别何在?”(《文学评论》,1980年第一期,肖韩文章)
     既然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要求语言精炼,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具有音乐美是理所当然的。何况中国语言有这个条件,努力为之,有何不可?作为艺术,不仅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要孜孜不倦地追求,因为只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才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容。应当说,离开了格律也就抛开了中国诗歌形式的基本特点。必须看到,新诗如果不建立格律,也就不可能成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不能承先就不能启后,不能继往就不能开来。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何时承认无韵是诗?(当然有韵也不一定是诗)无韵是诗这是五四以来“全盘西化”的产物,也不过就是这么几十年,仅此就能得出无韵可以是诗的结论吗?
    在古风、词、曲的基础上建立起新体“杂言诗”前途是广阔的。这是因为词和杂言诗都是长短句,唐以后,正是口语在文学领域内日益发展壮大的阶段,词的句子可以从一个字起至十一个字止,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这就比近体诗灵活,有利于吸收口语,表达感情。所以,宋人不再拘泥于唐人的韵部,而只凭当代语言来押韵。特别是词发展到散曲,在这方面表现就更明显。尽管曲子的平仄比诗词严,在某些情况下,平声要分阴阳,仄声要分上去,尤其是上声、去声用于韵脚时,尤为严格,但总的来说,要比诗词宽些,自由些。散曲系统和今天普通话系统已经相当接近(有些字的读音和今天普通话还是不同的),词大部分依照诗韵,曲则另有韵部,是根据当时的实际语言来用韵的,散曲没有入声,原来的入声已分别归到平、上、去三声去了。平声分阴平、阳平。这和今天普通话是一致的。并以平仄通押为常规。诗和词都忌重韵,曲不忌重韵,可以有赘韵的情况。诗词的韵脚安排是固定的,曲可以有衬字,这就更加口语化了,更加显示了词向新体杂言诗演变的趋势。因此,在词、曲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格律的新体杂言诗是完全可能的。
    关于新诗形式问题,在这里只能原则推论一下,新诗产生的时间还相当短,具体形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讨,逐步建立、完善。
    三、关于新诗发展道路问题
    中国的新诗能否在民歌的基础上去建立呢?我认为在民歌基础上建立中国新诗这种提法不妥。不错,古时新诗体总是首先在民间出现,然后,经过文人加工固定下来。可是,今天情况和古时不同,“五四”时所产生的新诗就不是在民歌的基础上。这是由于古时文人大都用文言写诗,和民歌语言距离相当大,“五四”以来,主要是用白话写诗,和今天口语已无太大差别,如果说有差别的话,那只是诗的语言。今天劳动群众已成了文化的主人,专职作家也同样是劳动者,相互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在现时代,宣传阵地如此宽广,不仅专业作家互相联系十分密切,就是业余作者和专职作家间的联系也大大加强了,劳动群众的诗作不需要象古时那样,经过民间口头流传,再经过文人加工润色。因此,我认为今天把民歌单提出来意义并不大。
    至于谈到外国诗,其影响意义却不容低估。这是由于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文化交流如此频繁的缘故。“五四”新文化受国外文化影响很大,这是事实。可是,既然是中国诗,就不能在外国诗的基础上去建立。
    因此,中国新诗就其内在发展规律来说,只能沿着中国诗歌的道路,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基础上,吸引外国诗和中国古代民歌的营养、形式,不断总结新诗创作经验发展而成。
    孙伏园先生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指出:“他觉得唐代的文化观念,很可以做为我们现代的参考,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的崇拜或轻易的唾弃。这正是我们目前急切需要的态度。”——这也是我们今天在建立新诗体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态度。
                                               1985年于长春
                                                2009年5月修改于长春  

敬和杨老官汉兄台《夜游岐江》

(依韵)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有幸参加中山市委宣传部组织的采风活动,特赋诗留念。
              
何方飞落一岐江?<1>
千古烟云射紫光。
合是秦娥弄箫韵,
可曾巫女失霓裳?
心随孤雁回峰远,
情系松辽易水长。
风送渔歌摇月影,
两三白鹭渺虚苍


<1>岐江在中山市。
2011年11月10日于中山市

附:夜游岐江 (旧韵)
     杨官汉

   漫天轻雨转晴光,
   水曲山青入画廊。
   河埠谁家舀碧水,
   琴声何处溢茶香?
   心随桂岭浮云远,
   情系伶仃烟水长。注
   归棹江波摇月碎,
   惊鸿飞过旧牌坊。

注岐江流过中山市五桂山,出伶仃洋、通南海。

   2011年10月18日游岐江


别说(外一首
       (吉林雾淞景观一)
1990年4月2日清晨,长春市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树挂奇观。

空蒙云天
渺渺轻烟
  绿的翡翠
  白的珠帘


雨丝轻轻
牵着诗魂       织着花梦
  云的柔波
  海的造型


你看           那仙袂飘举
袅袅清音
想必是瑶池仙女
失落了钗裙


......怎么              怎么
定是幽怨太多
不然     那钗裙上咋会有
清泪滴落


——别说     别说
那天边绯红朵朵    好一个
冰清玉洁的世界
真怕惊破!


(变韵杂言)      
              
   


    (吉林雾凇景观二 )

一位白皙少女
笑靥浑圆
站在盛开的霜花前


白净净的鞋袜
红艳艳的裙衫  徜徉在
徜徉在  白茫茫丛林间


缕缕清香
如丝如烟
绿柳点点


蓦地   眉峰輕颤
素手纤纤
撷枝賞玩


低头浅笑
惹得落英
飄落双肩


回眸顾盼
娇嗔含笑
醉了林园......


(同韵杂言)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0 13: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进水 发表于 2013-8-9 18:12
OK~~
谢谢你的提醒~~~


     多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1 17: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新韵】几荷时

一枕荷香——李秀英

佳期欲待几荷时?六月燃情赋宋词。
明月三更柔我意,清风一枕暖心池。
廊桥曲折莲舟引,绿伞张扬雨露滋。
蜓笔出尘文似醉,芳香入律梦犹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1 17: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新韵】听琴



一枕荷香——李秀英



溪水林间碧,山川雨后晴.

卧石泉洗耳,枕月梦邀风.

林海松涛浪,云亭锦瑟筝.

弦幽千里远,流韵万般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华大文学网

GMT+8, 2024-3-28 19:37 , Processed in 0.0447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